全文共1483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近日北京移動開通首個5G-A實驗基站并發布“京智5.5G”引發市場廣泛關注5.5G的時代,5.5G的時代已經來臨。
記者丨陶鳳王柱力
通信領域的變化日新月異,在5G商用漸次鋪開之后,5.5G比6G先行到來。
5月28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北京移動方面獲悉,近日北京移動首個5G-A實驗基站在昌平區的國際信息港建設開通,引發業內關注。業內觀點認為,5.5G是5G和6G之間的過渡“臺階”,是又一個通信技術的“分水嶺”。
開啟通信革新“下半場”
盡管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個人用戶對5G“無感”,但實際上5G的發展迅猛非常,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三家基礎電信企業5G移動電話用戶達6.34億戶,5G基站總數達273.3萬個。
另據北京移動公布數據,5G商用四年,北京移動建成超過44000座基站,五環內城區綜合覆蓋率達99.6%,同時完成二三四環及長安街沿線的4.9G頻段的部署,并將陸續開通主城區及副中心的2.6G頻段二載波網絡,且率先完成北京全部3908個行政村的5G覆蓋,5G用戶規模超1500萬。
不知不覺間,5G的發展已經進入下半場,近日北京移動開通首個5G-A實驗基站并發布“京智5.5G”引發市場廣泛關注5.5G的時代,5.5G的時代已經來臨。
據了解,5.5G將在速率、時延、連接規模和能耗方面全面超越現有5G,實現下行萬兆和上行千兆的峰值速率、毫秒級時延和低成本千億物聯,簡言之,5.5G背景下,網速更快、時延更低。
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認為,5G時代的基礎設施建設已達到相對完備的階段,5.5G時代將更注重通信能力在產業領域的應用。如今,許多新興賽道在自身技術上已有明顯突破,例如云手機、XR、元宇宙等,其發展瓶頸乃是通信能力,由于此前通信技術在速率、穩定性等方面仍有短板,讓以上領域難以進一步大規模產業化,5.5G將有效解決這一系列問題。
專家觀點指出,5.5G有望成為下一個通信“分水嶺”。從近幾代的移動通訊網絡來看,一般代際生命周期為10年,且在第5年左右都會出現分野,2.5G、3.5G及4.5G,都帶來了性能顯著增強、網絡管理效率顯著提升、能源消耗顯著下降,預計5.5G也會起到相同的作用。
從“用在哪”到“怎么用”
與5G通信問世之初不同,當時人們都在追問其是否有用武之地。如今5.5G面試,“用在哪”不再是困惑,而是更多關注“怎么用”。實際上,當下的熱門賽道都迫不及待地加入5.5G陣營。
以自動駕駛為例,北京移動立足亦莊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利用5.5G的千兆上行和穩定低時延加速車聯網產業發展,為“智慧交通”必備的算力上云、車云協同創造條件;此外北京移動聯合中國移動研究院和華為,于近期成功驗證了5.5G的通感一體能力,實現人車有效識別,為新型車企提供無人駕駛測試服務。
在物聯網層面,利用5.5G大上行特性,可實現網絡視頻監控代替現場巡檢和機器視覺檢測,此外,5.5G無源物聯的有效距離可達200米,遠超現有RFID技術,可大幅提升企業資產盤點能力,有望打造“智慧物聯”全連接工廠,進一步提高企業效率。
除此以外,5.5G還能有效支持政務、金融、醫療、教育等各大領域發展,其本質在于充分發揮運力網絡優勢“以網強算”,推動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共同構建算網生態。
洪仕斌表示,5.5G并不僅是通信領域“分水嶺”,更有可能成為整個社會生產方式的“分水嶺”,因為5.5G進一步拓寬了網絡邊界,算力網絡的滲透會更加徹底、細化,為萬物互聯時代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更重要的是,由于5.5G能夠切實在產業層面落地,所以也將產生可觀的市場收益,其所帶來的利潤、現金流將進一步支撐通信網絡覆蓋、滲透,最終形成跨領域、全方位、多層次的技術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