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精尖的汽車制造到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業,再到傳統農業,數字化轉型正在顛覆我國不同產業的固有生產鏈流程。
“(三一重工)賣出的每一臺挖掘機的工作狀態都通過我們的平臺做了聯網管理。比如現在面板上顯示,僅山西省就有89萬臺,此時此刻正在工作的有17.5萬臺。反映我國基礎建設開工狀況和趨勢的挖掘機指數,就是這樣產生的。”廣交會期間,樹根互聯聯合創始人、CEO賀東東對第一財經等媒體介紹。
通過這種“物聯網”技術,生產中所有制造要素都被連接起來。站在屏幕前就可以看到任何一臺挖掘機的在線、開工和作業狀態。一臺挖掘機的焊接電流有多大、送絲速度是多少,正在高效還是低效運轉,是否處于瓶頸、冗余或故障狀態,正在從事焊接、涂裝還是倉儲物流的作業……以上所有信息都可以在一張面板上顯現。
正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江平近日所說,“現在,(中國制造業企業)正處于從內部資源的協同向產業鏈要素協同的階段轉變,這個轉變實際上是工業互聯網的應有之義,過程中需要5G萬物互聯的技術來支撐。”
從挖掘機到縫紉機到農機
根據工信部的“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普及率應達到45%,企業工業設備上云率達到30%。此前《智能制造發展指數報告2020》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工業設備的數字化率為50%,設備聯網率僅為23%。
就賀東東觀察,當前我國整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已經過了導入期和市場啟動期”,正處于高速發展和廣泛普及的階段。
不僅是重工業能通過工業互聯網受益,全球最大的縫紉設備龍頭企業杰克科技也因此實現了從賣設備到賣服務的轉變。通過給每一臺縫紉機聯網,工廠后臺能夠看到所有訂單的詳細進度、交付周期和質量控制情況。大到江蘇省或浙江省的區域銷售情況,小到一件衣服的工序進行到訂洗標的41%,都可以通過數據可視化反映出來。
“甚至每件衣服袖口針腳的密度,系統后臺都可以通過每臺縫紉機的動作頻率監測到,這就杜絕了趕工導致質量低下的情況。”賀東東表示。
這種體系也更能適應經濟模式的變化。“拿現在網紅經濟來說,通常情況是一種爆款出現需要大量訂單交付,一般工廠根本無法承接,即使暫時加大產能,下一單又不知道在哪里。但有了工業互聯網平臺,產能是可以調劑的。”賀東東說,“按照我們的理解,未來,整個制造業會變成全社會的協同生產。”
而在農業方面,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也大大提高了產業效率。
主要研發農業無人飛機的極飛科技產品管理部陳艷青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其最新版農業無人機可以實現每秒時速50公里的作業效率。“一臺無人機可以承受50公斤的載重噴藥,一塊三四十畝的土地,10分鐘左右就可以全部播撒完成。”她說。
根據該公司的棉花種植試驗,跟傳統的棉花的種植方式相比,采用無人機進行農藥播撒的人工成本大概節約50%以上。
中國的制造范式是一張名牌
隨著數字化技術趨于成熟,中國科技企業將“出海”作為拓展市場的主要手段。
極飛科技品牌高級經理錢姝婷稱,2022年,該公司海外業務的拓展增速超120%。因其主要產品是農業無人飛機、農業無人車、農機自駕儀、農業物聯網和智慧農業系統等產品,因此主要海外客戶為拉美和東南亞等有集約農業的地區。
“我們在東南亞的主要市場是越南,農業無人機應用在其大田作物上。在拉美則主要應用在巴西一些高經濟價值的作物,比如咖啡、甘蔗和柑橘等。”錢姝婷說。
對樹根互聯來說,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為超過75%“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提供數字化服務,包括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賀東東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樹根互聯已幫助工程機械、紡織等行業的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常同時,該公司自2017年開始拓展海外市場,在歐洲、北美、南美、中東、東南亞等地區建立了6大全球站點,服務了德國、印度、印尼等當地企業,為全球客戶提供工業互聯網整體解決方案。
例如,一家海外混凝土輸送機械設備知名制造商,在全球數十個國家、分布數以千計的混凝土機械,這意味著維護難度大、成本高。但通過樹根互聯的平臺,該企業能夠進行遠程設備工況分析、油耗分析、市場基準表現對比等。最終,該企業實現節油最多20%,停機時間縮短最多60%,并提升了設備的安全性。
在廣交會期間舉行的“機器人與工業自動化發展機遇”論壇上,蘇州鎂伽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張建波也表示:“在歐洲還有中東地區,有很多頭部企業愿意花錢,從頂層規劃邀請中國的機器人及自動化企業。中國制造現在是世界的一張名牌,除了產品,我們的制造范式也是一張名牌。”
“我們完全具備在全球提供工業互聯網服務的能力。”賀東東說,但企業出海也存在一些難點。比如,要符合當地數據法規,也要跟當地通訊系統運營商建立合作,同時也要滿足不同國家的客戶業務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