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新方向,對人才的需求和培養帶來了新挑戰。4月22日,第四屆中國計算機教育大會(CECC)“人工智能與大模型”論壇在廈門舉辦。立足前沿科技與產業發展潮頭,以新時代AI人才發展為目標,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教指委領導,來自浙江大學、中科院自動化所、電子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和百度飛槳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研討分享了大模型技術、科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百度AI技術生態總經理馬艷軍表示,深度學習和大模型作為AI前沿技術和基礎設施,聯合優化,相互促進,迎來發展黃金期。百度積累了深厚的AI研發和工程化能力,國內最早自研深度學習平臺飛槳,支撐文心大模型高效開發訓練和推理部署,使其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性能更強。產業變局帶動人才培養升級。直面智能化時代的新需求、新挑戰,百度基于飛槳和文心大模型,攜手產學研共建產教融合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加快培養助力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復合型AI人才。
百度AI技術生態總經理馬艷軍
AI人才培養離不開高校與企業的深度融合。飛槳面向高校推出了產教融合的復合型AI人才培養方案,從高校服務、教學資源、工具與平臺三個層面,圍繞學習、培訓、實踐、就業等環節,為高校師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資源支持,助力高校人工智能及交叉學科專業建設;并通過科研實驗室合作、人工智能教育創新中心、AI+X產學研融合創新基地等更深入的校企合作形式,共同打造人才培養高地、區域服務高地、產學研協同高地。
“大模型如何促進產業發展與科教融合”主題圓桌
全國范圍內有超過480所高校已通過與飛槳開展產教協同育人,將自身的教學優勢、師資力量轉化為AI人才培養優勢,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軟件工程學院副院長朱國斌在論壇現場分享了與百度聯合共建的電子科技大學-飛槳人工智能教育創新中心,輻射四川省內重點高校與企業,打造產教深度融合的新模式。目前,中心已在成都、綿陽、宜賓等城市組織多場產教融合論壇;聯合電子科技大學國培基地,面向高校教師及企業技術人員開展多期人工智能技術及應用研修班。
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軟件工程學院副院長朱國斌
華南理工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舒琳介紹了“1+N+X”未來技術領軍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經驗。圍繞數字人與未來生活、數字基建與未來社會,基于飛槳的產業資源構建產教融合型深度學習課堂,幫助學生由“淺層學習”向“深層學習”轉變,形成具有華工特色的未來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培養路徑。
華南理工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舒琳
課程體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載體,各大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如何搭建更貼近產業實踐、更符合產業需求的AI課程體系,來自企業的支持十分關鍵。飛槳為高校提供了企業一線內容反哺AI教育,聯合高校名師出版教輔書,與高校共建了234門AI與AI+X課程。特別是針對時下熱門的大模型領域,飛槳已在打造相關技術和實踐課程。企業賦能人才成長,人才推動產業進步,便形成了產教融合培養AI人才的正循環。
為了讓高校學子學有所成、學有所用,飛槳還通過高校競賽服務體系,促進AI理論知識轉化,提升學子們的科技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僅在2022年,飛槳就承辦了超過80場各類賽事。高校師生基于飛槳開發的優秀技術成果,在各大國賽中共斬獲1000余項國家級或省級獎項,其中包括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2金3銀4銅的好成績。
百度飛槳作為中國首個自主研發、開源開放的產業級深度學習平臺,持續投入教育生態建設,基于飛槳多年產業實踐案例,打造出適用于不同AI基礎師生的立體化、多適配性課程資源。飛槳還擁有國內最大的人工智能學習與實訓社區AI Studio,一站式全方位賦能高校AI人才培養。數據顯示,幾乎全國每一所高校都有學生在飛槳AI Studio進行學習。百度基于飛槳已為社會培養了超過300萬AI人才。
未來,飛槳將繼續著力推動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為中國產業智能化源源不斷輸送高質量的AI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