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上海車展正在成為汽車智能化的重要風向標。
今年在核心方向上,依然卷的是智能駕駛,而且標志性地展現出了兩大方向:
一大方向“頂天立地”,智能駕駛量產落地能力上限繼續拉高:從自主泊車、高速NOA向城市NOA邁進。
新方向是“鋪天蓋地”,智能車功能展現出規;涸缦仍诟叨塑囆蜕狭慨a落地、并積累了成熟經驗的行泊一體ADAS、自主泊車和高速、城市NOA等體現,今年車展前后出現向中端車型、大眾市場普及的趨勢。
從車主用戶角度看,幾年前關于“智能駕駛有沒有必要”的爭論,今年轉變最明顯的方向之一就是“智駕功能到底多少錢合理”,以及最重要的“什么樣的智能駕駛才是好用的敢用的”。
由“嘗鮮”變成對性價比、產品價值的權衡,更加說明市場需求出現了本質的變化,智能車區別于傳統功能車,這個概念已經深入人心。
自然在技術端、產品端,會誕生新的方案。
這個新方向中,最具標志性的事件,莫過于Momenta和NVIDIA合作傳遞出的新進展。
基于NVIDIA DRIVE Orin的高性價比芯片,Mpilot Pro發布
Momenta和NVIDIA合作,推出基于NVIDIA DRIVE Orin性價芯的Mpilot Pro中配量產智能駕駛解決案。
最值得關注的,是價格定位和功能性能的匹配。
Mpilot Pro解決案,服務于15-35萬主流中端型,可在免搭載激光雷達和不依賴精地圖的案上,提供性能領先的全場景階智能駕駛功能。
具體可提供ADAS、APA動泊輔助,以及進階的HNP速架領航輔助、UNP城市道路領航輔助、UCP/HCP城市及速全場景巡航輔助、LPNP記憶泊領航輔助,以及PNP泊領航輔助等功能。
在實際使用中,Mpilot Pro帶來的是更接近“老司機”的體驗。
Momenta CEO曹旭東,具體解釋了Mpilot Pro在使用體驗上如何更像人:
比如超車變道時,很多用戶反饋都是“我心里一想,它馬上就開始超車變道,好像人車合一”。又比如高速擁堵下的跟車,雖然看似簡單,但做好并不容易。需要對前車、前前車的車流做預判,只有預判準確,才不會急停急起。
Mpilot Pro能做到將對其他目標的預判融入整個決策流程,當前車停的時候,在保持安全距離的前提下避免剎停,前車起步的時候又及時提速跟隨,僅通過加速和減速的調節,讓整個行車過程非常舒適、且智能。
Mpilot Pro可實現速架、城區、泊的全場景覆蓋,可應用在占中國汽車消費市場50%左右份額的主流乘用車型上。
意味將有更多用戶、車主體驗到之前高端車型才有的智能駕駛體驗。
技術成熟外加用戶市場需求共同作用的大趨勢已經十分明顯:智能駕駛一個新的轉折點來到。
“標配時刻”,為什么是現在?
智能駕駛方案上車,可以追溯到很早。奧迪在2017年推出的A8,帶激光雷達,號稱已經搭載了L3級自動駕駛功能。
售價不菲,超過百萬。
而由深度學習技術引領的這一波AI熱潮,把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的數據規模、成本效率比等等都帶向了一個新階段。同時,軟件算法端的技術成熟,對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帶動了整個智駕產業鏈向更加合理商業化方向發展。
所以前兩年,類似Momenta的Mpilot高配智駕方案,率先開始應用于高端旗艦車型。NVIDIA DRIVE Orin芯片,也出現在售價在40萬以上的車型上。
盡管價格不低,但是“智能駕駛”這個詞匯以及全新的體驗,開始向消費者滲透。
這就像是智能手機時代剛剛開啟時,先讓一小部分人體驗到的“iPhone”,帶來全新的產品體驗,但成本較高,可以引領方向卻還無法讓“智能手機”普及。
Momenta CEO曹旭東,用了一組很貼切的比喻:
旗艦產品肯定要帶來旗艦的體驗,而且這個“旗艦體驗”是希望將整個行業體驗的天花板往高拉。另外一方面,(智能駕駛商業化)既要“頂天立地”,也要“鋪天蓋地”。
基于NVIDIA DRIVE Orin性價芯打造的中配方案,繼承了旗艦產品上已經有的體驗。在旗艦上已經打造相對成熟,用戶覺得好用、愛用的體驗,會放到“鋪天蓋地”的產品上,使得更多用戶享受到這個產品的價值。
而從作為算力底座支持的NVIDIA,則從需求出發看待智能車行業出現的新變化:
NVIDIA打造的DRIVE Orin,首批發布的這些車型中,由市場供需關系決定了價格。
而隨著智能駕駛的體驗不斷進步,DRIVE Orin的價值被用戶逐漸認可。更低價位的車型上用戶也出現了同樣的需求。在合理的車型價位區間,智能駕駛成為標配、必須的呼聲也越來越高。NVIDIA樂觀地相信,隨著自動駕駛用戶體驗不斷加強,對用戶重要性加強,會有越來越多更低價位、更大量的車型來選擇NVIDIA DRIVE Orin。
市場需求和技術進步從來都是互為因果相互激勵。用戶一側變化的同時,技術端和產業鏈也在快速變化。
技術端,以Momenta為例,采取量產自動駕駛(Mpilot)與完全無人駕駛(MSD)相結合的“兩條腿”產品戰略。
L4高階技術賦能L2量產產品,并通過量產車輛產生的海量數據回流,自動化地訓練算法,提升AI司機的能力。隨著量產裝機量的不斷擴大,“飛輪”就能越轉越快,智能駕駛的體驗也會越來越好。
而這條路線之所以能走通,核心是Momenta已經建成了底層關鍵數據的互相打通,感知、預測、規控模塊高度復用的數據閉環體系。
產業鏈一側,NVIDIA通過最初算Drive系列芯片,首先驗證了通用GPU架構的計算芯片在AI任務,尤其是以視覺數據為主的自動駕駛任務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之后推出的NVIDIA Xavier芯片,給汽車行業帶來了一個開放性的,可編程的,大算力平臺,吹響了汽車智能化的浪潮。通過和自動駕駛公司、主機廠的合作,各方都積累了智駕方案量產交付的工程經驗。
如今配置更加靈活,性能更加強大的DRIVE Orin,自然而然的開啟了大規模落地的量產節奏。
智能駕駛搭載高端車,引領作用發揮了歷史價值,而技術積累、產業鏈成熟,以及用戶需求三個因素共同作用下,智能駕駛不可逆轉地向大眾消費區間普及的方向前進。
Momenta和NVIDIA合作的加深,或許預示著智能駕駛的“標配時刻”已經到來。
如何看待
百年汽車工業變革已經明確的趨勢: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
現在上半場電動化的拐點已經駛過,中國玩家的發揮很出色,獲得了“電動”的話語權。
這個拐點具體可以鎖定在2016年前后。三電技術積累走到質變節點新能源車標定續航開始超過300km,而售價控制在了20萬元左右。使得這個新物種首次具備真正的實用、家用屬性。
隨后的幾年,電池效率持續提升、能量密度不斷提高,于是出現了如今新能源爆發式的增長。
而下半場智能化的拐點智能駕駛大規模普及的“標配時刻”也正在到來。
類比三電技術,也能找到一個類似的拐點:成本上,整套智能駕駛產品控制在1萬元以內;技術上,則能在這樣的成本基礎上實現自主泊車、高速NOA、乃至城市NOA等高階智駕功能。
反映在整車層面,是帶有“三域融通”智能駕駛功能的智能汽車,售價中位數也能控制在20萬元左右,一如當年。
換句話說,智能駕駛發展到了“物有所值”的階段,用戶開始愿意為之買單。
之后的節奏和方向似乎也清晰起來:AI司機更加可靠、絲滑,智能駕駛體驗不斷提升;同時智駕套件的成本逐漸下降。
智能駕駛“頂天立地”,是讓一小部分用戶感知到新浪潮新體驗,同時不斷拉高技術天花板,挖掘行業未來的增長空間。
但更重要或更具意義的,是讓智能駕駛大規模、大范圍、“鋪天蓋地“的普及和標配,讓絕大部分用戶獲得可期的體驗。
所以多年以后再連點成線,或許Momenta和NVIDIA在上海車展透傳的加深合作,會是汽車智能化“標配時刻”的開端。